阅读历史 |

第一四七八章 见报(1 / 2)

加入书签

陈邮递骑着自行车停在了知青大院内。

今天的太阳很足,十多个小伙子一排忙碌着,在他们面前则是王言守着红泥小火炉喝着罐罐茶,对面前的柜子进行休整。

四周的男女知青,以及大队的其他人们在围观闲话,院子外面的平等土地上还有排队骑自行车的欢声笑语。

他已经给这边送信好几年了,明显的感觉到了白店大队的人们的蓬勃向上。

他就是在这一片的,哪里还能不知道白店大队的情况呢,甚至他还在这定了个炕桌呢,手艺是真好……

王言接过了信,给陈邮递送了颗烟:“之前写了个接受再教育的报告邮过去,试试看嘛。”

“哎呦,那你这肯定是收稿了,要不然不一定给你回信。快看看,怎么说的,我送了这么多年的信报,一共也没见过几回这种大报社的回信。”

王言含笑点头,随即拆开了信封,从中取出了信。

“王言同志,你好,投稿已收悉,文字朴实,思想认识坚定……”

陈邮递跟在王言身边读了一遍,随即看着汇款单上的数字,“哎呀,还有十块钱呢?”

这时候,早都凑近了的知青们以及乡亲们等的不耐烦了,拿过了信纸、汇款单去挨个的传阅。

“这么说,你写的文章要上报咧?”老老刘叼着旱烟走过来。

“是,年后的第一期,另外还让我好好干,等着看我的成果,祝福咱们大队取得更好的成绩。”

王言抽了一口烟,笑着说道,“老刘叔,我还写你了呢,等回头报纸送来你就知道咧,这以后说出去都有面子。”

“嗨,什么面子不面子的,这是党和国家对咱的肯定嘛。”

说着话,老老刘的嘴都咧开了,怎么也合不拢。

他又问道:“你还写谁咧?”

“我大哥,社里的张书记,县里的领导也简单提了一嘴。”王言拍着老老刘的胳膊,“老刘叔,你就安心等着吧,到时候你就看到了。等到社里开会的时候,肯定要表扬的,搞不好还得去县里呢,威风的时候多着咧。”

“什么威风不威风的,俄就想让咱大队过上好日子。”

众人热闹了一会儿,就又回复了先前的样子,看着小伙子们在那勤快的弄着木头。

他们不明白这个热闹给他们的影响有多大……

陈邮递也不太明白,他照例收走了知青们以及大队其他乡亲们的信。其实主要还是知青们的信比较多,其他乡亲们一年到头也没几封,他们就是生长在这边的,没有许多需要远方联络的人。

知青们是外来的,给家里、给朋友,每次都要接好几封信,也要送出去好几封信。

收拢了一圈,陈邮递没急着走,而是看了看堆放着的等待王言进一步处理的家具,不由得也发出了如同老刘一般的叹息。

“哎呦,王言啊,你说我在你们这定了个炕桌,结果家里的其它家具上不了台面了,好像羊群里混了条狼一样,心里痒的紧。”

听见陈邮递的话,根本不用等王言说话,李奎勇就嗖的拿出了王言绘制的图本:“来来来,老陈,你选选吧,绝对给你个好价格。你住县里也没关系,我们大队送货上门,绝对完好无损的送到你家里。”

“呃……”

陈邮递愣了一下,还是接过了图本,一张一张的翻看。

“嘶……现在炕桌都分三六九等了?”

“人民群众有这个需求,我们当然也要针对性的提供选择嘛。”老刘笑眯眯的,跟李奎勇一起,拉着陈邮递过去嘀嘀咕咕的选家具了……

王言则是继续看着第二封信,这是周晓白寄过来的。到目前为止,两人已经互相交通了两封信,差不多是半个月一封的样子,邮政的路上还有着两人的信件在传递。

才交流了两封信,两人在信中的对话就已经有些时差了,不过也挺有意思的。

今次的这封来信也没什么特别的,都是小女儿相思的碎碎念。也有一些部队里的事情,比如周晓白遇到了张海洋和袁军,比如罗芸跟袁军走的挺进,还说罗芸对袁军的评价很好之类的。余下的便是畅想两人不知道多久之后的相见了。

此外信封中还有一张汇款单,是二十块钱。周晓白发了津贴,又跟家里要了一些钱,怕王言在这边过的苦。在信中说她知道王言能吃,在陕北这边一定吃不饱,整天都在挨饿,马上要过年了,让他吃点儿好的。

多好的姑娘啊,温柔体贴恋爱脑……

其实王言来钱的道,周晓白多多少少也是知道的。毕竟俩人在京城的时候,王言的消费能力是相当可观的,周晓白又不傻。只不过是担心,王言来到了贫困的陕北,没有这条道了。

但她又哪里知道,到处都有欺负人、钻空子发财的人,不论天南地北、古今中外。王言来钱的这条道,永远都存在。

再引申一下,相比起小规模欺负人、倒买倒卖的小流氓们,相当一部分已经很成功的大公司,知名的冠以企业家身份的人,又有什么不同呢……

那边的陈邮递终于也还是受不住心里的痒痒,以及老刘和李奎勇的忽悠,定了一大一小两个柜子,还有一个吃饭的大桌子,消费了三十块钱,这才终于蹬着自行车离去了。

不走不行,他怕控制不住寄几哇。

各式用途、各式花样的家具,有几百种。同时老刘还跟他透露,年后还要开使制作沙发、茶几,这可是稀罕东西了。正经的沙发,可是没有多少。

原因是多方面的,价格贵,占据的空间大,对于贫困的陕北人民群众来说,这东西用处不大。但如果价格下来了,那当然就不一样了……

送走了陈邮递,老老刘凑到了王言身边:“王言啊,你写的文章上了这个人民日报,对咱们肯定是有好处的,可到底怎么好,老汉不知道,你给说说。”

“说的直接点儿,咱们林县、和川公社,还有咱们白店大队,都在京城挂上号了。这个事情以前我是没听说过的,我呢,在京城也算有几分人面,一些领导都知道我的名字,所以咱们大队的新鲜事儿,说不定都能入了教员他老人家的耳朵。”

看着老老刘喜笑颜开的样子,王言接着说道,“不过那毕竟是京城嘛,离咱们太远咧。还是说眼前的好处,你说咱们这事儿都传到了京城那边,这个报纸又是机关报,全都得定,你说延市、林县的领导能不知道吗?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